2015年12月31日 07:43
来源: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于后天(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南都记者从环保部获悉,目前大气法多达十几个配套文件正在制定中。至今,“大气十条”发布也已有一年多,尽管保持着治霾高压态势,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还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
进入11月,雾霾天气进入高发、频发期。据南都此前报道,在环保部对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进行督查时,由于道路扬尘漫天督查组险些找不到方向。连续三年秋冬季节频繁侵扰的雾霾天气,给河北等重工业省份提出一道考题——迷雾的出现是否在于发展方式的“迷路”?
城市产业畸形
不合理的工业结构是河北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相关人士对南都记者指出,这其中,河北经济的第一支柱——钢铁产业一直处于最核心、最敏感的位置。
《大气十条》发布以来,河北省上下开展诸多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污染排放巨大、地理条件不利扩散、对大气污染物管理粗放等几乎是河北几大污染城市长期以来的通病。
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工业围城”、“一钢独大”等现象在唐山、邯郸等地区的现象尤为突出。
与产业结构直接对应的,是能源结构。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近90%,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气十条”发布后,河北省制定了相应的压钢减煤计划,但相关人士坦言,原来计划的内容不实,即便按照有关方案执行到位,也难以达到国家明确的压钢减煤目标。
这既影响了城市发展,也给环境治理打来了巨大困难。2013年和2014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相对较差排名中,河北均有7个城市上榜。
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日益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瓶颈的同时,散煤污染治理工作问题也不容忽视。环保部近期对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散煤煤质管控情况专项督查显示,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4市平均超标率达37.5%。
地方管理松懈
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13年和2014年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均低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河北的任务显然最重。然而,空气污染背后,作为经济支柱的钢铁行业,河北“未批先建”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环保部2011年对河北省部分地市在建高炉进行检查发现,36个在建钢铁项目中有34个项目无环评审批手续,违法比例高达94.4%;在2013年开展的天津、河北钢铁企业摸底调查中,发现12家企业存在未批先建或批建不符等违反环评问题。2015年年初暗查时,河北钢铁集团舞阳钢铁有限公司仍存在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
有专家指出,违规、违法现象的出现,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主要官员的认识、态度、作为有直接关系。而自2014年以来开展的环境综合督查和约谈可以证明,解决了“地方保护”、“地方利益”、“GDP情结”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推进,空气质量也可以改善。
改变阻力有多大?
改变的阻力,部分来自于地方对于经济下行的担忧。一边是雾霾频繁,迷雾重重,一边是效益低下,经济萎靡。改变真的影响经济了吗?
根据南都记者获得的一份权威数据,相关宏观测算研究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减少了GDP1869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12%,影响较小。刚刚实施不久的《大气十条》淘汰落后产能造成GDP减少约1148亿元,占同期比例为0.03%,其中炼钢行业减少812亿元,总体影响较小。相关人士指出,从影响经济下行的原因看,资源环境并不构成主要因素。
尽管宏观测算的结果反映出部分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从整体来看,只是在短期内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两高一资”行业产生了遏制作用,而对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设备制造业等新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优化了产业结构。
|